《稚子弄冰》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全诗如下:
稚子金盆脱晓冰,彩丝穿取当银铮(钲)。
敲成玉磬穿林响,忽作玻璃(瓈)碎地声。
解释:
首句“稚子金盆脱晓冰”写儿童早晨起来,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,用彩线穿起来当钲。其中“稚子”即儿童,“金盆”指金属制的盆,一般是铜盆。“脱”字形象传神,写出了儿童弄冰的动作。而“晓冰”即早晨的冰,新结的冰往往比较厚实,边缘整齐,儿童将其穿上彩线,当作乐器来敲打。
次句“彩丝穿取当银钲”描述儿童用彩丝将冰块穿起来,当作银钲(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)来敲打。其中“穿取”二字简单明了,写出儿童的动作,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和顽皮。
后两句“敲成玉磬穿林响,忽作玻璃碎地声”则描述了儿童敲打冰块的声音清脆悦耳,穿过树林传得很远;忽然冰块落地,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。其中“玉磬”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,形状像曲尺,用玉或石制成,可以悬挂在墙上。这里用“玉磬”来比喻冰块被敲打时发出的声音,形象生动。而“玻璃”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,也叫水玉,并不是现在的玻璃。作者用“玻璃”来形容冰块摔在地上的声音,既写出了声音的特点,又避免了与首句“金”字的重复使用。
整首诗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,展现了他们玩冰的欢乐和天真,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。同时,诗人也通过描绘儿童的行为和声音,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。
赏析:
这首诗描绘的是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: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,当作锣来敲打,声音倒也清越嘹亮。忽然冰锣敲碎落地,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。此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,用生动形象的“穿林”响声和贴切的比喻,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。全诗突出一个“稚”字,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冰寒,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。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,唯其如此,孩童的“脱冰作戏”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。
如需了解更多有关这首诗的内容,可以查阅古诗鉴赏辞典,获取更深入的解读。
www.tstingmi.com 提供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