扇子最早称“翣(sha)”,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,而是一种礼仪工具。渐渐地,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、娱乐、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。扇子在古代的别称“摇风”、“凉友”,相传禹舜时代已有,晋朝崔豹《古今注》曾记载“舜作五扇”。扇子文化历史悠久,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集成部分。扇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,拥用较多的别称和雅称的。
中国传统的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,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,进行简单加工,用来挡住太阳产生风,故扇子有障日之称,这便是扇子的初源。
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,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。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.76米,是一种仪仗用扇,由奴隶或仆从执掌,用以障尘蔽日,也象征主人的权威。这种扇古称“翣(sha)”,又称障扇或掌扇。《方言·杂释》云:“扇自关而东谓之箑,自关而西谓之扇,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。”《世本》曰:“武王作翣。”从这些记载中了解到,扇古写为“箑”,又作“翣”。《小尔雅·广服》:“大扇谓之翣。”王煦疏:“天子八,诸侯六,大夫四,士二。”可见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的。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《步辇图》中,及山西太原市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中也可见到。
摘自百度百科-扇子
www.tstingmi.com 提供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