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9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。据新华社报道,会议明确,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。

  时隔十四年,货币政策再提“适度宽松”释放了什么信号?在这一重要会议上首提“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,意味着什么?

  圆桌·嘉宾

  罗志恒 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

  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“适度宽松”  意味着什么?|封面圆桌

  连平 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

  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“适度宽松”  意味着什么?|封面圆桌

  圆桌·主持

  赵雨笙 封面新闻记者

  货币政策十四年后重回“适度宽松”

  会议指出,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守正创新、先立后破,系统集成、协同配合,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

 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向记者介绍,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可划分为“从紧”“适度从紧”“稳健”“适度宽松”“宽松”等区间。

  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使市场各方更好领会政策的宽松意图。”连平表示,“适度宽松”意味着要通过增加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、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降低企业、个人融资成本,从而刺激经济增长。

  记者注意到,货币政策上一次使用“适度宽松”是在2008—2010年。2011年至今,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一直使用“稳健”,此次调整,是近十四年来的首次。

  连平指出,货币政策调整背后的逻辑在于——根据客观形势变化,以“稳健”为中枢,在“从紧”与“宽松”之间灵活调整,以达到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目的。

 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,财政政策从“积极”到“更加积极”,货币政策从“稳健”到“适度宽松”,是此次会议最大的亮点之一。

  他同时指出,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持续降准降息,降低实体企业和居民房贷利率,已是事实上的“适度宽松”。

  首现“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

  此次会议还强调,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,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“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是首次在这一重大会议中提出。

  罗志恒认为,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和外部经济疲软等挑战,非常之时应有非常之举,“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应运而生。

  在他看来,“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突出前瞻性,政策要走在预期前面。加强“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有利于稳定预期,从而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。

  “‘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’,意味着以更加有力的逆周期政策,来应对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和外部冲击的挑战。”连平告诉记者,这预示明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较今年进一步加大。

  连平认为,明年“超常规”逆周期调节举措,可能体现在政策思路更积极、工具更丰富、操作力度更大等方面。

  封面新闻记者 赵雨笙

www.tstingmi.com 提供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