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北方不少城市迎来了降雪。伴随着雪花飘落的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说法:“下场雪或雨,人们生病就少了”。那么,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可靠呢?今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。
天气和气候对病毒传播的影响
天气和气候对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。秋冬季节是许多呼吸道病毒的高发期,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流感病毒。下雪时气温降低、湿度变化,这些因素对流感病毒的传播有何影响呢?
首先,低温能增强流感病毒的稳定性。就像冷冻食品能在冰箱里保存更久一样,低温能使病毒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延长。当气温降低时,我们鼻子里的血液流动减少,鼻腔内的分泌物减少,这就意味着病毒更容易在上呼吸道中“安家”。
另外,我们常常觉得下雪时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,但实际上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虽然大的颗粒会很快沉降,但并不是直接掉到地上,而是悬浮在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空间。这反而会让感染者附近的人面临更长时间的暴露。另一方面,如果空气中的悬浮颗粒较小,病毒可能会飘向较高的水平位置,并通过空气流动传播得更远。
哈佛医学院最近公布的一项关于鼻部免疫机制的新研究表明,寒冷天气实际上会让我们更容易遭到上呼吸道感染。当病原体通过鼻子进入人体时,鼻腔会启动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,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微小泡泡(细胞外囊泡),它们能包围并攻击细菌。然而,当环境温度下降时,这种防御机制减弱,泡泡的数量和抗病毒能力下降,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冬天更容易得上呼吸道感染。
疾病减少与降雪的关系
那么,降雪是否直接导致疾病的减少呢?其实并非如此。降雪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病毒的传播或感染率。人们之所以认为降雪能减少疾病的发生,可能是因为在降雪天气中,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室内,减少了与他人的接触和外出的频率,这可能会间接影响病毒的传播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雪本身具有减少疾病的魔法。
下雪减少疾病传播的方式
如果真的要说下雪能让疾病传播减少的话,那可能只有一种方法,就是有人因为下雪而选择待在室内,从而减少与外界的接触。但是这种情况是相对少见的,人们通常不会因为一场小雪或者中雪就断绝所有的社交生活。相反,由于户外的活动不便,人们可能会增加室内封闭空间的活动时间,比如原来去公园溜达现在改到茶馆下棋。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加病毒在室内空间中传播的风险。
因此,“下场雪或雨,人们生病就少了”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准确。要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,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开窗通风。
本文依据科普中国文章《降雪能冻死病毒?下场雪生病的人就少了?真相来了》而写。
www.tstingmi.com 提供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