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具有健脾补中,升阳举陷,益卫固表,利尿,托毒生肌的功效。主治脾气虚证,肺气虚证,气虚自汗证,气血亏虚,疮疡难溃难腐,或溃久难敛等。 本品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-90cm,直径1-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,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
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

功效作用

功能

健脾补中,升阳举陷,益卫固表,利尿,托毒生肌。

主治

1、脾气虚证:本品甘温,善入脾胃,为补中益气要药。因其能升阳举陷,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,内脏下垂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,又能利尿消肿,标本兼治,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。本品又能补气生血,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。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,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。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,本品能补气生津,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。

2、肺气虚证: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,可用于肺气虚弱,咳喘日久,气短神疲者,常与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。

3、气虚自汗证: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,表虚自汗。本品能补脾肺之气,益卫固表。

4、气血亏虚,疮疡难溃难腐,或溃久难敛: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。

5、痹证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,筋脉失养,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,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服,10-20g,大剂量30-60g。固表止汗、托疮排脓、生肌敛疮、利水退肿宜生用,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。

禁忌

1、中药配伍禁忌:恶龟甲、白鲜皮。

2、中西药配伍禁忌:

(1)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,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。

(2)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,药效累加,增加毒性。

(3)与肝素、华法林、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。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,不宜同用。

3、饮食禁忌:忌食萝卜、绿豆和强碱性食物葡萄、茶叶、葡萄酒、海带芽、海带等。

注意事项

凡表实邪盛,疮疡初起,或溃后热毒尚盛者,均不宜用。

化学成分

膜荚黄芪根中分离出黄芪苷Ⅰ、黄芪苷Ⅱ、胡萝卜苷、β-谷甾醇、棕榈酸,膜荚黄芪皂苷A、B、C,2',4'-二羟基-5,6-二甲氧基异黄烷、熊竹素、胆碱、甜菜碱、叶酸、毛蕊异黄酮、芒柄花黄素和以三萜环黄芪醇为苷元的黄芪苷Ⅰ、Ⅱ、Ⅲ、Ⅳ。抗菌成分L-3-羟基-9-甲氧基紫檀烷。蒙古黄芪根中含大豆皂苷,黄芪苷Ⅰ、Ⅱ、Ⅳ,胡萝卜苷。含黄芪多糖Ⅰ、Ⅱ、Ⅲ三种均一多糖,并分离出两种葡聚糖AG-1、AG-2和两种杂多糖AH-1、AH-2。AG-1和AH-1具有免疫促进作用。含芒柄花黄素、毛蕊异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;并含天门冬酰胺、刀豆氨酸、脯氨酸、γ-氨基丁酸等21种氨基酸,含有铁、锰、锌、铷等14种微量元素。

药理作用

1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:黄芪及其多糖等成分可明显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;对体液免疫、细胞免疫等均有促进或增强作用;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,具有自身诱生和活性挥发等功效。

2、对细胞代谢的影响:黄芪能明显延缓人胚二倍体细胞自然衰老过程,能延长细胞寿命1/3左右;在高浓度时对体外培养健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,而低浓度时则有促进作用。

3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:黄芪皂苷50-200μg/ml对心有正性肌力作用,30μg/ml呈负性肌力作用;黄芪具有降压作用。

4、抗菌作用:黄芪对志贺氏痢疾杆菌、炭疽杆菌、α-溶血性链球菌、β-溶血性链球菌、白喉杆菌、假白喉杆菌、肺炎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柠檬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。

5、抗病毒作用:黄芪注射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一定的阻断作用。黄芪在相当浓度下有抑制病毒的作用,包括艾滋病病毒。黄芪水煎剂具有直接灭活病毒作用,且可抑制感染病毒后的细胞病变,可直接抑制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,对正在复制的病毒具有生长抑制作用。

6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:黄芪煎剂对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虚动物细胞压积降低,血液比黏度降低,红细胞电泳率减少,电泳时间延长等均有改善作用。

7、对泌尿系统的影响:黄芪注射液具有保肾的作用;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。

8、对糖代谢的影响: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。

9、此外,黄芪尚具有抗衰老、抗突变、保肝、抗疲劳、抗缺氧、抗寒、抗辐射、抑瘤、抗肺动脉高压、镇静、镇痛、增智、抗炎、激素样作用等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本草汇言》:补肺健脾,实卫敛汗,驱风运毒之药也。

2、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能补气,兼能升气,善治胸中大气(即宗气)下陷。


www.tstingmi.com 提供内容。

内容参考:

1.https://www.dayi.org.cn/cmedical/1114361